殺虎口位于山西和內蒙交界處,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直至今日,大同到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建于明朝,古稱參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殺虎口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擁旄為漢將 汗馬出長城
殺虎口自古以來就是南北的主要通道,被譽為“京都鎖鑰”、“三晉門古”、“九邊總匯”、“南北通衢”。
明朝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古稱參合口的殺虎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至明朝隆慶五年,康熙親征北方,這里才改叫“殺虎口”。
“
擁旄為漢將,汗馬出長城。
長城地勢險,萬里與云平。
涼秋八九月,敵騎入幽并。
飛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
羽書始斷絕,刁斗晝夜驚。
乘墉揮寶劍,蔽日引高旌……
”
這首《霍將軍出塞》書寫西漢名將霍去病抗擊匈奴的往事,霍去病曾由殺虎口一帶出征。
握手一長嘆 淚為生別滋
清初,長期鎮壓農民起義和抗清的戰爭,造成北方長城以內生產極大破壞,各地田地荒蕪,屋宇殘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陜西、甘肅和部分河北的破產農民、戰敗的農民起義軍,或“攜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離鄉,冒禁私越長城,“走西口”(泛指出長城西部各口去內蒙古西部各地),去歸化“覓食求生”。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緊緊拉著哥哥的袖,汪汪的淚水肚里流。”一曲《走西口》,吟唱出的場景和情緒化為殺虎口的另一重底色。
《走西口》有民歌和戲曲,版本很多。
二人臺劇目《走西口》情節完整,說的是咸豐五年,山西農民太春新婚不久,為生活所迫要出走口外,妻子孫玉蓮挽留不住,反復叮囑,從衣食住行到為人處世,事事提醒,叨嘮之中滿是牽掛和不舍。
“
歇歇你平地歇,你不要靠崖頭,
恐怕那崖頭倒,壓在你崖里頭……
吃飯要吃熟,生飯不美口。
你吃下肚疼腦熱,該叫人家誰侍候……
一不要抽洋煙,二不要貪耍錢,
學下那劣毛病,恐怕你受可憐……
五云堂玩藝班戲文光緒十一年版
”
河海逢清晏 榮光織錦文
殺虎口,不僅是明清山西歷史的縮影,也是中國近代金融貿易興衰的實證,是中原與蒙古、俄國等貿易的必經之路、晉商的發源地,曾經盛極一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祥地就在這里。在清朝極盛時期,關稅日進“斗金斗銀”。
殺虎口邊上的右玉縣博物館大廳就有巨幅油畫展現清代殺虎口的繁華昌盛,樓臺相連、商旅如云。
殺虎口稅關成立于順治七年(1650),年平均稅銀13萬兩白銀,那時流傳這樣順口溜:
“
東有張家口,西有殺虎口。
南有紹興府,北有殺虎口。
先有殺虎關,后有包頭城。
”
可想而知,當年殺虎關收入是多么豐厚!才有日進斗金斗銀之說。民國17年(1928)閻錫山在此增加關稅,商客苦不堪言,隨后逐年冷清,最后關閉。
殺虎口是本塵封的書
記載著烽火狼煙、晉商輝煌
見證過民族興衰、人間悲歡
滄桑歲月使殺虎口更顯氣節風骨
內容來源丨絲路民俗記憶 新華每日電訊